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简报
2025年第一期
一.《宫颈癌患者术后同步放化疗期间心理痛苦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表期刊:《军事护理》(北大中文核心、CSCD核心)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15日
成果内容:该研究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3月安徽某三甲医院177例宫颈癌术后同步放化疗患者,采用便利抽样法,通过痛苦温度计等工具在术后、首次化疗等5个时间点调查心理痛苦,以增长混合模型识别轨迹,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识别出无痛苦(33.3%)、中度痛苦(26.6%)、缓解(32.8%)、调适(7.3%)4类轨迹,肿瘤分期、体育锻炼等7项为影响因素。研究指出患者心理痛苦存在异质性,建议依轨迹施针对性干预,同时提及单中心、样本量等局限。
二.《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Jigsaw教学模式对提高本科助产专业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作用》
发表期刊:《蚌埠医科大学学报》(中国科技核心)
发表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成果内容:该研究旨在分析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Jigsaw教学模式对本科助产专业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作用。选取2021级59名学生,分对照组(29人,Jigsaw教学)与观察组(30人,加虚拟学习社区),通过课程考核、满意度表及深度学习问卷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平时成绩(P<0.01)、协作等深度学习能力维度得分及教学资源、学习收获满意度(P<0.05)均优于对照组,理论成绩等无差异,得出结论为该模式可提升平时成绩与相关深度学习能力。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发表期刊:《成才之路》
发表时间:2025年05月05日
成果内容:该研究聚焦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全科医学概论”教学改革,指出全科医学教学与思政教育在以患者为中心、社会责任、职业道德上高度契合。以职业素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关怀与责任担当、角色定位与家国情怀为融入切入点,从线上自学(案例教学、模拟实践等)、课堂与课后实践结合、多元教学评价(教师、督导、自评等)推进改革,旨在提升教学质量与育人效果,为培养德才兼备、医德良好的全科医学人才提供支持。
四.《术前预后营养指数和炎症反应标志物相关性 及其对口腔癌病人术后并发症影响》
发表期刊:《蚌埠医科大学学报》(中国科技核心)
发表时间:2025年03月15日
成果内容:该研究回顾性分析180例首次接受口腔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NI)与全身炎症反应(SIR)标志物的相关性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以PNI均值为界分高低组,结果显示:两组在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手术时长及LMR、NLR、PLR(SIR标志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PNI组肺部和伤口感染率更低;PNI与LMR正相关、与NLR/PLR负相关。Logistic回归表明,PNI、临床分期、呼吸通路、吸烟史是术后并发症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为术前低PNI是术后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具评估价值,研究存在单中心回顾性局限。
五.《早期心脏康复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发表期刊:《当代护士》
发表时间:2025年02月01日
成果内容:该研究选取2021年9月-2023年2月84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患者,随机分观察组(42例,常规护理+早期心脏康复)与对照组(42例,常规护理)。早期心脏康复含运动康复(术后渐进式活动)、日常生活指导及健康宣教。结果显示,观察组出院前6min步行距离、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均P<0.05)。结论为该干预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自理能力、减少不良事件,样本量小需后续验证。
六.《人工智能赋能医学生创造力研究》
发表期刊:《蚌埠医科大学学报》(中国科技核心)
发表时间:2025年01月15日
成果内容:该研究基于刺激-有机体-反应(SOR)理论,旨在探究人工智能(AI)对医学生创造力影响的内在机制。2024年4-5月,对安徽省6所本科院校2680名医学生开展横断面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感知AI系统特征量表(含准确性等维度)、感知AI提供支持量表(含信息支持等维度)及感知AI影响创造力量表(信效度均达标)。结果显示,各量表得分均超3分,研究变量两两呈正相关;结构方程模型验证7因子模型拟合良好,识别出6条中介路径。研究探明了AI赋能医学生创造力的内在机制,对AI辅助医学生学习科研有实践意义,建议AI开发者优化系统特征与支持功能。
七.《人工智能工具对医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发表期刊:《蚌埠医科大学学报》(中国科技核心)
发表时间:2025年01月15日
成果内容:该研究旨在探讨AI工具对医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2024年3-5月,对安徽省4所医科大学713名医学硕士开展横断面调查,采用5类量表(含AI工具辅助科研问卷、科研效能感量表等)。结果显示,87.66%的硕士使用过AI辅助科研,其科研效能感、批判性思维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均显著高于未使用者(P<0.01);相关分析显示各变量两两正相关,结构方程模型证实科研效能感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42.08%)。结论为AI工具可“技术赋能”科研创新能力,建议拓展其使用广度深度并加强伦理教育。
八.《人工智能工具使用对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链式中介作用》
发表期刊:《蚌埠医科大学学报》(中国科技核心)
发表时间:2025年01月15日
成果内容:该研究旨在探究AI工具辅助学习对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及一般自我效能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链式中介作用。2024年3-5月,对安徽省4所医学院校3010名本科生开展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等4类工具。结果显示,74.98%学生使用过AI辅助学习,其一般自我效能感、批判性思维及自主学习能力得分均显著高于未使用者(P<0.01);变量间呈正相关,AI可直接及通过3条间接路径(自我效能感单独中介、批判性思维单独中介、二者链式中介)影响自主学习能力,中介效应占总效应38.73%,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良好。结论为AI工具可正向提升医学生相关能力,助力培养目标达成。
九.《人工智能赋能医学生学习绩效的实证研究》
发表期刊:《蚌埠医科大学学报》(中国科技核心)
发表时间:2025年01月15日
成果内容:该研究探究了AI辅助学习对医学生学习绩效的影响。2024年3-5月,对安徽省4所医学院校3010名本科生开展横断面调查,采用4类量表及多元线性回归、倾向值匹配、OB分解法分析。结果显示,74.98%学生使用过AI辅助学习,其学习投入(含行为、认知、情绪投入)与学习绩效均显著高于未使用者(P<0.01);坚持使用AI、用AI探究低/高认知-封闭型问题对二者有正向影响;倾向值匹配验证效果稳健,OB分解表明AI分别解释两组学习投入、绩效差异的92.24%、90.73%。结论为AI可有效提升医学生学习投入与绩效,助力学习目标达成。
十.《脑卒中病人照顾者家庭抗逆力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其与家庭关怀度关系》
发表期刊:《蚌埠医科大学学报》(中国科技核心)
发表时间:2025年01月15日
成果内容:该研究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某三甲医院264例脑卒中病人照顾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家庭弹性评定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测评量表开展调查,通过潜在剖面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探究家庭抗逆力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结果识别出3类潜在类别:低抗逆力-社会支持缺乏组(10.61%)、中抗逆力-稳定适应组(52.27%)、高抗逆力-积极面对现实组(37.12%);家庭关怀度、病人卒中类型、照顾者自觉健康状况、日均照顾时间为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建议医护人员早期识别风险,重视家庭关怀度正向作用,帮助照顾者自我调节以提升家庭抗逆力。
十一.《医护人员数字素养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满意度的链式中介关系》
发表期刊:《蚌埠医科大学学报》(中国科技核心)
发表时间:2025年01月15日
成果内容:该研究旨在探讨医护人员数字素养与工作投入的关系,及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2023年7-9月,对安徽省7所公立医院565名在职医护人员,采用一般状况调查表、数字素养量表等5类工具调查,经Bootstrap法检验中介效应。结果显示,医护人员数字素养、组织支持感、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得分均处中等水平;数字素养与三者均呈正相关(P<0.01);工作满意度单独中介效应值0.1224,组织支持感-工作满意度链式中介效应值0.3925,总中介效应0.6320。结论为数字素养可直接或通过两中介影响工作投入,需提升医护人员数字素养及组织支持、工作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