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简报
1.《可雇佣性技能和感知可雇佣性在本科护生生涯控制点与职业成熟度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发表在《长治医学院学报》第1第37卷。该研究采用生涯控制点问卷、大学生可雇用性技能量表、感知可雇用性问卷和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对865名本科护理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护生生涯控制点、可雇佣性技能、感知可雇用性和职业成熟度条目均分分别为(2.54±0.46)分、(3.49±0.55)分、(4.10±0.94)分、(3.21±0.30)分;职业成熟度与职业 机遇、职业内控、可雇佣性技能、感知可雇佣性显著正相关(rs在0.126-0.536之间,P<0.05),职业成熟度与职业无助与他控相关系数不显著(rs=0.049,P>0.05);生涯控制点、可雇佣技能、感知可雇用性解释职业成熟度的39.3%(F=185.06,P<0.05);可雇佣性技能在生涯控制点与职业成熟度间可能起中介作用(P<0.05),感知可雇佣性在生涯控制点与职业成熟度间可能起中介作用(P<0.05)。该研究认为注重本科护生生涯控制点培养,提高其可雇佣性技能与感知可雇佣性,有利于提高护生职业成熟度,促进职业发展。
2.《护理学本科生专业认同在知识共享与研究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发表在《蚌埠医学院学报》第2第48卷。该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专业认同量表、 知识共享评估量表和大学生研究能力测量量表对某医学院校1042名护理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护理学本科生专业认同、知识共享与研究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护理学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知识共享和研究能力总均分均在3分以上,整体水平中等偏上。护理学本科生的专业认同、知识共享与研究能力之间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知识共享既能直接影响研究能力,又通过专业认同间接影响研究能力。该研究认为专业认同在知识共享和研究能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院校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关注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 感,有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转化,提高其研究能力。
3.《《全科医学概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发表在《中华全科医学》第1第21卷。研究践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全科医学概论》课程为改革对象,结合先进的线上教学技术,通过重新整合课程体系,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顶层设计;教学实践时,线上教学以简洁化、模块化、高效化为主,线下教学以案例式、互动式、探索式为主,两者紧密衔接,互为补充。结果显示,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
巧妙融合可进一步重塑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所承担的角色,从本质上促进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逐步转型,在丰富课程内涵建设的同时,采用适合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将层层教学环节和内容设计入评价考核体系中,为更多专业的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全科医疗知识,激励并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内驱力和胜任力,教师通过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反思,促使自身不断提升教学热情度、拓展教学思路和追求教育革新。该研究对于教学模式的构建值得更多医学专业教师进一步借鉴学习。
4.《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配偶癌症复发恐惧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发表在《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第3第53卷。该研究旨在分析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配偶的癌症复发恐惧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共纳入192例配偶,识别复发恐惧轨迹为3个类别,分别为后期缓解组(32.8%)、缓慢下降组(50.5%)、持续恐惧组(16.7%);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受教育程度、慢性疾病数量、是否主要照顾者、心理韧性和领悟社会支持水平是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配偶癌症复发恐惧发展轨迹的影响因素(P<0.05)。该研究认为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配偶的癌症复发恐惧从术前至术后7个月内存在群体异质性,医务人员应重点关注慢病患病数量较多、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的配偶癌症复发恐惧水平的评估与干预。
5.《乳腺癌夫妻疾病沟通与癌症复发恐惧的二元交互作用》发表在《护理学杂志》第6第38卷。为分析乳腺癌患者及其配偶疾病沟通与癌症复发恐惧之间的关系,该研究选取安徽省3所三甲医院的332对乳腺癌夫妻为研究对象,采用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夫妻癌症相关疾病沟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该研究认为乳腺癌患者及其配偶的癌症复发恐惧水平受夫妻疾病沟通水平的交互影响,应制订以乳腺癌夫妻为整体的沟通策略,从而缓解夫妻双方的癌症复发恐惧水平。
6.《Jigsaw联合案例教学法在护理伦理学课程中的应用》发表在《牡丹江医学院学报》第2第44卷。该研究选择2019级护理学专业180名学生为案例教学组,2020级护理学专业178名学生为Jigsaw联合案例教学组。利用学习参与度问卷、理论考试成绩和自编课程满意度评价表评估教学效果。发现护理伦理学课程中应用Jigsaw联合案例教学法,可提高护生学习参与度和对护理伦理学课程的满意度。
7.《特发性膜性肾病肾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LC3Ⅱ、P62和p-mTO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发表在《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第2期第24卷。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1月—2021年06月经肾活检初次确诊的IMN患者42例,免疫组化检测LC3Ⅱ、P62和p-mTOR的表达,分析两组间自噬蛋白表达差异性及IMN组自噬蛋白表达与患者肾间质纤维化及肾功能等临床相关指标的相关性。认为IMN患者的肾组织中自噬体数量增加,自噬溶酶体数量不增加,自噬体的降解受阻,在IMN患者中,细胞自噬的溶酶体降解阶段受损所导致的自噬通量不足参与了IMN的发生发展。
8.《白芍总苷通过增加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自噬活性减轻肾损伤的研究》发表在《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第7期第39卷。该研究探讨了探讨白芍总苷(TGP)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自噬蛋白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表达的影响及肾保护作用。发现TGP对糖尿病大鼠肾损害具有保护作用,部分机制与激活自噬活性有关。
9.《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与钙磷代谢及炎症指标相关性分析》发表在《中华全科医学》第4期第21卷。为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变化情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该研究纳入2020年10月—2021年5月在蚌埠地区5家血液净化中心进行MHD的患者736例。根据血清ALP水平的四分位数分为4组,分别对4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并进一步分析血清ALP与钙磷代谢及炎症指标的相关性。发现血清ALP联合血iPTH监测可更准确地鉴别肾性骨病的类型,且血清ALP水平与炎症指标密切相关。血清ALP可作为MHD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预测指标,还可有望成为MHD患者治疗的新靶点,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10.《胚胎期炎症暴露对中老年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表达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发表在《蚌埠医学院学报》第1期第48卷。该研究对母鼠怀孕第15~17天腹腔注射脂多糖(LPS,50μg/kg)或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对应子鼠分别为LPS组和CON组(雌雄各半),分别于3月龄、15月龄时完成Morris水迷宫任务,用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定量PCR检测海马BDNF表达水平。认为胚胎期炎症暴露可加重中老年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损害,且可能与海马BDNF基因表达水平下降有关。
11.《智慧养老背景下农村地区中老年人“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模式》发表在《济宁医学院学报》第1期第46卷。该研究旨在研究“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对农村中老年人的影响,了解互联网医疗与农村中老年人的互动模式,促进以全科医生为主导的互联网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为进一步推进智慧养老模式的应用提出建议与对策。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蚌埠市1800名农村常住居民发放问卷。最终认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互联网传播力度,提高互联网信息质量,加强互联网安全法律监管,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慢性病健康素养。基于老年人慢性病服务需求现状,加大全科医生培训力度,完善“互联网+”平台建设,全面推进智慧养老模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