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urses' experience of work stress related to COVID-19 regula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China: a qualitative study》收录在SCI期刊Journal of Nursing Management。在世界疫情仍然很严峻,中国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该研究对某三级甲等医院的30位护士及8位护士长进行半结构化深入访谈,并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分析资料,旨在了解中国护士与COVID-19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的工作压力体验,为全世界的新冠疫情防控护理管理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最终提炼出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及应对压力的积极因素四个主题,并指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相关管理者应重视医院环境建设,提高护理队伍的应变能力,重视护士沟通技能的培养,为护士提供足够的组织支持和经济保障。
2.《时间管理倾向对医学生学业拖延的影响:自我同情的中介作用》发表在蚌埠医学院学报第6期第46卷。该研究采用时间管理倾向量表、自我同情量表、Aitken拖延量表对某市高校499名医学生进行调查,旨在探讨时间管理倾向影响医学生学业拖延的内在机制,为今后的学业拖延干预方案提供理论基础。研究发现医学生学业拖延得分为(46.19±8.74)分,处于中等水平。是否为独生子女、不同年级和进入大学以后成绩的学业拖延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拖延呈负相关(r=-0.522,P<0.01),与自我同情呈正相关(r=0.334,P<0.01),自我同情与学业拖延呈显著负相关(r=-0.317,P<0.01);时间管理倾向、自我同情与学业拖延的关系显示,时间管理倾向可直接影响医学生学业拖延,也可通过自我同情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医学生学业拖延(效应值为10.46%)。该研究认为相关教育者可以从提高医学生时间管理能力以及自我同情水平入手改善医学生学业拖延现状。
3.《正念对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学业投入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发表在蚌埠医学院学报第5期第46卷。该研究采用五因素正念度量表、自尊量表和学业投入量表,对安徽省3所医学院校的定向医学生490人进行测量,旨在探讨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自尊在正念与学业投入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正念、自尊及学业投入之间两两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显示,自尊在正念和学业投入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模型的拟合指数分别为X2=90.33,df=37,X2/df=2.377,NFI=0.98,CFI=0.99,IFI=0.99,RESEA=0.069。正念影响学业动机的总效应值0.461,中介效应值0.143,占总效应值的31.12%。该研究指出为免费医学生进行正念干预,有助于自尊水平的提升,促进学业投入,提升学业水平。
4.《三级医院护士医院安全氛围感知对职业危害防护行为的影响研究》发表在工业卫生与职业病第5期第47卷。该研究采用中文版葛森医院安全氛围量表(C-HSCS)及护士职业危害防护量表对524名三级医院护士进行调查,旨在探讨促进护士职业危害防护行为的机制。研究发现,医院安全氛围感知总评分为(86.57±16.90)分,护士防护危害防护措施行为总评分为(96.4±12.3)分;医院安全氛围感知及其各维度与职业防护危害行为及其各维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医院安全氛围感知对护士职业危害防护行为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74,外因变量医院安全氛围可以解释内因变量护士职业危害防护行为总变异的55%。该研究认为,三级医院护士职业危害防护行为现状不容乐观,护士管理者应进一步加强护士职业危害防护的相关培训,创建良好的医院安全范围。
5.《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护理模拟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发表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第11期第27卷。为构建护理模拟教学质量评价并确认各指标权重,研究者于2018年1月1日成立研究小组,基于大量文献资料和Jeffries仿真理论模型构建护理模拟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稿,应用德尔菲法对27名专家进行2轮咨询。计算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和意见集中程度。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的各指标权重。2轮专家咨询的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6.30%和100.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9。第2轮专家咨询中二、三级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515和0.5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终构建的护理模拟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62个三级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护理模拟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是科学可靠的,该体系对高质量的护理模拟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是评价护理学模拟教学质量的有效工具。
6.《蚌埠地区社区居民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知晓率调查及应对策略》发表在中华全科医学第8期第19卷。该研究旨在通过调查蚌埠地区社区居民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知识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知晓情况,为该地区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减少和预防社区居民发生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采用骨质疏松知识及危险因素相关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特征(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危险因素表》与《IOF骨质疏松症风险一分钟测试题》。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社区具名对低体重、吸烟、低龄停经等危险因素知晓率较低,体力活动少、吸烟、高钠饮食等危险因素在社区居民中比例较高。结论:蚌埠地区社区居民对骨质疏松知识掌握不全面,骨质疏松相关的危险因素在社区居民中阳性率较高。一方面需要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对骨质疏松及其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另一方面,针对已经存在危险因素的居民要进行骨密度检测,早诊断早治疗,特别是预防脆性骨折的发生。
7.《新冠肺炎疫情对成年学生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发表在卫生软科学第10期第35卷。该研究旨在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成年学生健康的影响。通过方便抽样方法,在微信群中匿名调查成年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和疫情对健康的影响等。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941名18岁以上学生中,以大专/本科学生为主(86.2%),8.3%对自己健康不满意,疫情使得12.3%(可信区间10.2%~14.4%)的学生健康变差。多因素分析显示:有焦虑和抑郁的学生健康变差的可能性高(OR=3.01,95%CI=1.99~4.54);健康状况越差的学生,健康变差的可能性越大;周围疫情越严重,学生健康变差的比例越大(OR=2.15,95%CI=1.10~4.21)。结论:疫情对成年学生的健康造成显著影响,且影响程度与周围疫情严重程度相关,学生的自身健康水平和焦虑抑郁情况是健康变化的影响因素。
8.《高校学生目标认知状况的比较分析——以长三角两所高校预防医学与卫生管理专业老生为例》发表在蚌埠学院学报第5期第10卷。该研究利用问卷星平台在长三角两所高校预防医学与卫生管理专业老生(2-5年级)中发放自拟电子问卷,匿名收集基本情况、对大学的认识和目标相关认知信息。总体来看,两所高校老生对大学有正确的认知且入学以来有提高趋势,但也存在一定校际差异。普通高校学生入学时和目前目标明确率(26.2%和65.1%)均大于重点高校学生(13.8%和50.8%),但重点高校学生显示出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和较强的调整适应能力,而且同伴交流的比例更高。多因素分析发现,个人是否认真思考是明确大学目标的最关键因素,年龄较大、年级较高或同伴交流是入学目标不明学生如今目标明确的正向影响因素。
9.《基于流感防控环境下学龄儿童体质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发表在蚌埠医学院学报第9期第46卷。该研究旨在对流行性感冒(流感)防控环境下安徽省蚌埠市学龄期儿童(6~12岁)体质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改进对策供相关职能部门参考。采用分层定比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1 759名学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调查地区学龄儿童罹患流感率约占20%;饮食情况、学习负担、体育活动、睡眠情况与儿童罹患流感率显著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饮食情况、学习负担、体育活动、睡眠情况均为导致儿童罹患流感的独立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蚌埠市学龄儿童体质健康现状有待改善,尤其在合理膳食搭配、健康体育锻炼及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等方面;学校需要联合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进一步提高学龄儿童体质,降低流感发生率。
10.《蚌埠市城乡老年人营养状况及饮食行为调查分析》发表在蚌埠医学院学报第5期第46卷。该研究旨探讨蚌埠市城乡老年人营养状况及饮食行为差异。采取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蚌埠市城乡65岁及以上老年人1 249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蚌埠市老年人营养不良率为9.7%(121/1 249),其中城市老年人的营养不良率为6.5%(39/602),明显低于乡村老年人的12.7%(82/647)(P<0.01)。不同饮食口味和不同食用蔬菜、水果、鱼、禽、蛋、大豆及其制品频率老年人营养状况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同食用奶类频率老年人营养状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城市和乡村老年人在饮食口味和食用蔬菜、水果、鱼、禽、蛋、大豆及其制品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蚌埠市城乡老年人营养不良状况和饮食行为存在差异性。
11. 《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发表在实用心电学杂志第4期第30卷。该研究旨在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LCZ696)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58例接受LCZ696和常规药物治疗作为干预组,另外62例作为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6个月后随访,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T-proBNP、肌酐、血钾水平以及心脏彩超结果,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及生活质量等情况。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安全可靠,能改善预后,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2.《医联体背景下全科医疗服务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防治效果评价》发表在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第3期第43卷。该研究旨在探讨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背景下全科医疗服务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防治效果。选择2018—2020年于蚌埠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入住的首次发作缺血性脑卒中21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化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9例。两组患者在三甲医院接受的急性期治疗无差异。观察组患者出院后进入社区,接受3个月的疾病恢复期全科医疗防治服务。对照组患者在恢复期无特殊防治干预,仅给予电话随访和解答疾病疑问。分别比较入社区时、入社区后第1个月、第3个月两组患者的血压、血糖和血脂控制达标率、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采用自行设计的量表评定在入社区后第3个月两组患者脑卒中知识知晓率和治疗满意度。结论:医联体背景下全科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连续性防治服务,证实可有效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达标率,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知识知晓率和治疗满意度,可为其他慢性疾病防治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