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成果简报-安徽省全科医学发展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5年度成果简报

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简报

 

    2015年,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如下成果:
    一、项目
    1.立项项目
    2015年,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科研团队成功申报3项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均获得立项资助。
    课题《当下困境与未来发展,我国社区医生向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有效路径实证研究》(立项编号:SK2015A117),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对安徽省及其他省份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培训基地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参训员进行调查,旨在调查研究我国社区医生向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政策和实施方法;剖析培训情况、培训效果、存在的问题;探讨当下困境与未来发展,社区医生向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有效路径,提出推进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的改进策略,以便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合格全科医生,强大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研究对建立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团队,以及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有重要意义。
    课题《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的路径优化研究》(立项编号:SK2015A118),通过借鉴国际国内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的工作经验,探讨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形成和发展,通过调研和访谈分析我国目前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社区慢性病管理的管理路径,对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政策改进以及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保健意识有重要意义。
    课题《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研究》(立项编号:SK2015A116),通过对我国当前医疗卫生体制存在问题和改革的基本政策方针、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对于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和有利条件、人民群众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等进行调查了解,对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揭示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探讨对策。该研究结果对于提高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战略意识,促进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研究中心在研项目
    中心研究员主持的教育部课题《农村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以中部地区为例》(立项编号:12YJAZH111),项目已取得预期成果,顺利结题。
中心研究员主持的课题《“5+3”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院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zdjy108)正按照计划顺利进行。
    中心研究员主持的课题《安徽省农村地区卫生资源配置利用研究 》(立项编号:SK2014A055)正按照计划顺利进行。
    中心研究员主持的课题《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立项编号:SK2014A057)正按照计划顺利进行。 

    二、论文
    2015年度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在《南方医科大学学报》(medline收录)、《肿瘤》(medline收录)、《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SCD&CSSCI收录)、《心理与行为研究》(CSSCI收录)、《蚌埠医学院学报》(统计源期刊)、《中国老年学杂志》(CSCD收录)、《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CSCD收录)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乡村医生心理资本、组织认同、工作绩效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文论述乡村医生心理资本、组织认同、工作绩效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采用心理资本、组织认同、工作绩效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466名乡村医生施测,进行相关分析和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男乡村医生相比,女性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更高(t=2.48,P<0 .05),与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乡村医生相比,学历在专科及以下的乡村医生主观幸福感得分更高(t="-3.58,P<0.001),工作绩效的关系绩效维度得分更高(t=-2.09,P<0.05),心理资本、组织认同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其交互作用显著,工作绩效在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组织认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研究证实乡村医生的心理资本、组织认同、工作绩效是主观幸福感的保护性因素。
农村全科医生胜任力素质模型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一文在文献研究、岗位分析、访谈和专家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编制农村全科医生胜任力素质问卷,对中部六省1400名农村全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主成分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公因素,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构建了包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临床基本能力、系统分析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职业道德能力、非医学专业知识、个人特质和心理适应性9项胜任特征,模型拟合较理想。研究为乡村医生转岗培训、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农村全科医生绩效管理等提供参考。

居民对新医改政策绩效的评价分析》采用自行设计的《城乡居民新医改政策绩效评价调查问卷》,使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以安徽省为主的包括18个省市的3 511名城乡居民进行入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医改成效与社会期望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居民追求医改中的公平、效率和公益性,希望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监管体系。

《新医改政策对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影响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用自行设计的《城乡居民新医改政策绩效评价调查问卷》,对安徽省多个市县的城乡3038位居民进行一对一入户调查。结果显示新医改以来我省初步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全面覆盖,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人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得以缓解,医疗服务可及性方面呈现积极发展的趋势。

《社区60岁以上人群慢性病患病情况及与健康相关行为的关系》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蚌埠市城市社区抽取60岁以上城市居民1124人,农村社区抽取60岁以上农村居民1157人。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使用《社区居民健康相关行为问卷》、《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问卷》等,在社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入户进行一对一调查,分析不同人口社会学方面慢性病患病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人口社会学资料和健康相关行为对慢性病患病情况的影响。研究证实了社区、性别、年龄、婚姻状态、居住条件、与谁一起生活等人口社会学因素以及吸烟、饮酒、饮食口味、体育锻炼、是否主动体检等健康相关行为对蚌埠市60岁以上人群慢性病的患病情况有影响。

《大学生志愿功能动机与志愿行为:感恩品质的中介作用》一文采用志愿功能动机问卷、感恩品质量表和志愿行为问卷调查260名大学生,建立结构方程,考察感恩品质在志愿功能动机与志愿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志愿功能动机、价值观表达、学习理解、社会交往、职业生涯、自我增强、自我表达、感恩品质、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行为、志愿行为之间均显著正相关;志愿功能动机、感恩品质可正向预测志愿行为;感恩品质部分中介志愿功能动机和志愿行为,志愿功能动机既直接导致志愿行为,也通过感恩品质间接影响志愿行为。

《人格特质、人际信任与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采用艾森克人格特质问卷、人际信任问卷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1519名医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研究结果证实人际信任在人格特质与医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职业价值观对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职业价值观问卷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4054名医学生实施团体施测。结果显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职业价值观的多个维度对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既有独特效应,也有交互效应。
 
《蚌埠禹会区60岁以上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知晓率、利用率及满意度调查》一文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蚌埠市禹会区60岁以上常住居民共700人作为调查对象,使用自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知晓率、利用率及满意度调查问卷》,由调查员入户进行一对一调查。结果显示蚌埠市禹会区60岁以上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知晓率、利用率和满意度均较高,但参与健康知识讲座率较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社区居民的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服务水平。

《医学生参与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志愿服务的可行性》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学专业在校大学生800名,随机抽样抽取蚌埠市禹会区和淮上区老年慢性病人160名,使用自编志愿服务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参与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志愿服务具有知识、技能等的优势,可行性高。建立政府、社区、医学院校的志愿服务联动机制是提升老年人慢性病管理绩效的有效策略之一。 

《城市老年人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采用便利抽样法,随机抽取蚌埠市禹会区4个社区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应用国家卫生部试行的特殊人群之老年人问卷及一般人口学资料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蚌埠市老年人的幸福感强,其主要影响因素有个人经济、食欲、睡眠、社会关系。调动社会各领域如政府提高社会支持,小区改善文化氛围,社区医疗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并实施心理干预,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

《医学生专业认同感调查》用问卷调查法对医学院校519名学生进行专业认同感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医学生专业认同度总体水平中等,在专业类型、专业志愿选择方式、就业前景、专业学习条件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加强医学院校学生专业认同感进行了探讨。
 
《大姚县农村生活饮用水青石棉污染与消化道癌症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一文选取已有27年队列人群(n=1249)中因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的研究对象作为病例组(n=54),并按年龄、性别、死亡时间等匹配因素,选取108名对照,进行1∶2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当地饮水情况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青石棉污染区饮水相关因素与大姚县主要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有较强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