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简报
2013年下半年,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学术研究方面取得如下一些成果:
一、项目
1.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喜获2013年度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资助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齐玉龙教授申报2013年度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顺利获得立项资助。齐玉龙教授申报题目为 《‘5+3’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院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zdjy108)。
基层卫生人才是目前急需的医学人才,我国从2010年开始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训项目”,主要培养在基层从事全科医疗的订单式全科医学人才;近几年,各高等医学院校相继加入到订单式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队伍中,均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探索。依据评价学、教育学等理论与方法进行教育质量评价研究,判断订单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模式、课程设置等教学环节是否适应人才培养需求,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己成为医学教育急需开展的重要课题。本项课题的立项对于全科医学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论文
齐玉龙教授的《新医改政策对医学生就业状况的影响与对策》一文论述了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本轮医改新政的颁布实施,在推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医学生的就业。研究者考察其新医改政策对医学生就业的影响,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新医改背景下医学生的就业工作。
齐玉龙教授的《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研究》一文论述了建立以健康促进理论为指导、以学校为基础的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综合干预模式,随机抽取A校大学生216名(干预组)、B校大学生200名(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干预组实行健康教育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同伴教育及个体辅导的综合干预,为期1年,对照组不实施任何干预措施。研究发现综合干预模式,有效减少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倾向的发生率,改善症状及个体对网络使用的认识,优化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消极应对方式。
申正付教授的《人格特征、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一文基于积极心理学背景,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1896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一般自我效能感以及人格特质的数据资料,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索出,人格特征的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倾对主观幸福感既有直接影响,也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产生间接影响。得出结论,人格特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具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个方面;一般自我效能感在人格特质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申正付教授的《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其应用》一文论述医学是一门具有强烈人文属性的学科,医学生人文关怀在医学生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开放式问卷和访谈收集初始问卷条目,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问卷进行检验。对其中的312名学生,初测2周后进行重测,最后得出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问卷由42道题目组成,包括利他、耐心、诚实、信任、谦逊、希望和勇气7个维度。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9,重测信度为0.851,分半信度0.843。应用问卷调查发现:女生利他、耐心、诚实、信任、谦逊、希望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勇气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得分按年级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所编制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今后评估医学生人文关怀的工具。
杨秀木的《大学生评价恐惧在人格特征与人际交往能力间的中介效应》一文基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重要性,通过对评价恐惧、人格和交往定义及调查工具论述,采用整群抽样蚌埠市3所大学大一至大三学生1430人,研究发现,内外倾向与人际交往能力存在正相关,神经质、精神质与人际交往能力存在显著负相关。证实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从塑造人格和降低大学生的评价恐惧入手。在校园中,学生管理工资应注重学生的内在心理环境,通过针对性地开展各种适应性和发展性的心理训练活动,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引导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状态调整,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降低评价恐惧程度,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